免疫原性是抗原最重要的性质,它主要取决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及其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一,异物性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宿主自身物质和非己物质,对自身物质不会产生免疫应答,只对非己物质产生免疫应答。异物性是构成抗原免疫原性的首要条件。“异物”被定义为“在胚胎期未与淋巴细胞充分接触过的物质”。绝大多数抗原是非已物质,这种免疫学识别不以物质的空间位置来判断,而以淋巴细胞是否认识为标准。生物间种族亲缘关系越远,其化学结构相差越大,抗原性就越强;而亲缘关系越近抗原性越弱。
二,理化物质
构成抗原的物质通常分子量都较大,一般10kDa以上,低于4.0kDa的物质一般无免疫原性。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其原因在于复杂的大分子物质表面抗原决定簇较多,化学性质相对稳定,在体内存留时间长,降解和排除速率较慢,有利于持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
抗原物质还必须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多数抗原为蛋白质,当其中含有大量芳香族氨基酸如酪氨酸、苯丙氨酸时,具有更强的抗原性。如明胶蛋白,分子量高达10kDa,但其组成为直链氨基酸,在体内易于降解为低分子量物质,所以抗原性很弱。胰岛素分子量仅为5.734 kDa,由51个氨基酸组成,其序列中含有9个芳香族氨基酸,所以也具有免疫原性。
抗原的空间结构是决定抗原分子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结合引起免疫应答的关键,也是决定抗原与相应抗体的结合、出现各种免疫反应的物质基础。
抗原的物理状态对其免疫原性也有影响。通常聚合状态的抗原较单体蛋白质的免疫原性强,颗粒抗原的免疫原性强于可溶性抗原,因此对于一些免疫原性较弱的物质,可以使之聚集或吸附于某些大分子颗粒表面的方式来增强其免疫原性。
三,进入机体的途径
同一物质,经过不同的途径进入机体,其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应答的强度各异,由强到弱依次为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内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由于抗原多为蛋白质类物质,可在消化道内被降解成氨基酸而丧失其免疫原性,因此一般从非经口途径进入机体会显示出较强的免疫原性。详请点击www.021yjsw.com(上海研谨生物)